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杭州摄影报道第一证券
“我的老家燕儿坡……老家就是山多。那时候出一趟山靠双腿,要好久哦!”9月9日晚7点半,随着地道的四川话响起,话剧《谁在敲门》正式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,在杭州蝴蝶剧场上演。地道的川味俚语、贴近生活的家长里短、家人之间的温情与矛盾,川东乡村的生活场景在演员们入木三分的表演中徐徐展开。
剧照
作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(以下简称四川人艺)与重庆市话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,《谁在敲门》改编自人民文学奖得主罗伟章的同名小说,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、一级编剧喻荣军担任编剧,文华导演奖获得者、一级导演王筱頔执导,王弋、李淼、李成龙、姚东伯、方勇、孔斐、刘毅等主演。全剧以川东大地为画卷,用一扇门串起三代农民子女的命运沉浮。
四川人艺院长、著名表演艺术家董凡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:“《谁在敲门》不仅仅是一部话剧,更是一次温暖的回家。它源于罗伟章先生笔下那些扎根于川渝大地的生命故事。”在她看来,舞台上的大姐许春红(王弋 饰)、大姐夫李光文(李淼 饰)、许家父亲许成祥(姚东伯 饰)等剧人物就像“是我们身边的亲人,他们是在田埂上挥汗如雨的人,也是走进城市抬头望天的人。他们的喜怒哀乐、沉默与呐喊,都如此真实,就像我们某一段来不及言说的人生。”
剧照
从排练到重庆、成都两地演出,再到登上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,即使看过《谁在敲门》很多遍,董凡坦言自己依然常常被剧中某个瞬间轻轻打动,“可能是一句乡音、一盏昏黄的灯、一次犹豫地敲门。它们不宏大,却格外有力量。那是属于中国人的亲情史诗,是用陪伴、眼泪和守候写成的深情日记。”
“老汉”“活路”“踩假水”“巴巴适适”等四川方言的自然流露,也让故事多了份真实的烟火气,特别配备的字幕,更是打消了非川渝观众的语言理解顾虑,现场观众跟着剧情或会心一笑或红了眼眶。为还原川东特色,《谁在敲门》在舞台呈现上也颇具巧思——燕儿坡村里的院坝、回龙镇许春红的家、东轩县城第三医院走廊、东轩县大路沟煤矿监狱走廊、房檐上斑驳的瓦片,一个个充满川东风情的舞台场景,通过车台实现城市与乡村场景的“无痕切换”,引领观众沉浸于浓郁的四川生活韵味之中。
而最打动导演王筱頔的,是原著小说中“群像式”的人物塑造——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,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自己的人生。“有失败的、有愣头青式的、完全丧失理智的追逐,但总之每一个都是鲜活的人物。”故事里的每个人物,都鲜活地映射着普通人的命运轨迹。“我们在二度创作的时候,需要找到和当代观众去进行交流的审美的点,使他们能够超越川东这一片土地,而进入所有中国人的心灵。”在王筱頔看来,剧中人物面临的“在时代浪潮中寻找个体生命存在方式”的命题,具有普遍意义。“我们不是鼓励人们盲目追逐外界标准,而是希望大家从戏里找到人生方向感,拥有自信、充实的生活——这是时代前进中最珍贵的东西。”
针对三个小时的演出时长问题,王筱頔直言,这是由作品丰富的内容体量决定的,更承载着戏剧的精神价值。她坦言,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,短剧、短视频等“快餐式”内容虽有其存在意义,却难以替代戏剧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滋养。“戏剧的力量不是以时长去论短长的,我们走到剧场,能够在这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当中停下来。停下我们追逐利益、追逐个体的价值、追逐梦想的脚步,去回望一下我们人生走过的路,这个是我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点,这个东西是需要充电的。我们现在很注重我们的身体健康,要吃各种补品、营养品是吧?戏剧就是精神的维生素,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!”
剧照
重庆市话剧院党总支书记、董事长张剑透露,《谁在敲门》此前已经在川渝两地演出23场,此次杭州之行是其走向全国的重要一步。“这部作品反映的这种时代性,能与当代人产生心灵相通。再加上优质的文学原著基础,我们有信心让它走得更远。”他透露,接下来团队将持续吸收各地演出反馈,不断打磨剧目,向着更高艺术平台与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迈进。
谈及如何让剧目突破地域限制、实现更广泛的市场传播,张剑明确了“思想性与艺术性优先”的核心原则。“舞台作品一定是要有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,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,我们再来谈市场,那它就是个伪命题。”同时,他表示团队将通过多元路径拓展市场——利用各类宣传手段与媒体营销触达更多观众,积极参与全国性展演提升剧目影响力,同时重视“观众口碑”的力量。“我觉得每一个观众都是我们的推广大使,他喜欢这个剧,也会告诉很多朋友,口碑是一个不断的积累的过程,市场拓展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。”
接下来,话剧《谁在敲门》将奔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,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剧目亮相,向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荣誉发起冲击。
部分图据四川人艺第一证券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